近30年,中国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,特别是近10年,大体量、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。与此同时,也带来了“千城一面”、“千村一面”的负效应。
自身缺陷 “建筑创作是否有丰富的建筑语言,取决于建筑师本身的文化修养” 除了体制障碍,建筑设计师的失语也有自身的问题。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看来,在上世纪90年代,建筑设计院都是资深专家,而开发商多是晚辈,设计师自然更有话语权。而现在设计院里多是远离市场的年轻人。 “建筑设计师应该有职业底线,不能人家要求什么,你就干什么。但许多年轻人是出了校门就进设计院大门,并不了解市场,无法提供既有特色、又有说服力的设计方案。”周燕珉这些年给一些项目作顾问,经常会看到一边是开发商起急冒火,一边是设计院满脸菜色。 建筑学教育脱离市场,导致青年设计师理论与实践脱节,并不罕见。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的倪虹,2006年在安徽建设厅工作。当时,省里提出要为农民设计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住宅,省里几所高校组织了数百名大学生参与实践。实践结束后,一个大学生的发言让倪虹印象深刻。这名大学生坦言,调研前认为农村住宅设计很简单。如果是独门独户,就把别墅设计方案改一改。结果卫生间的问题把他困住了。别墅院落都设计在住宅前面,而农宅院落都在后面,因为农宅没有室内卫生间,谁也不愿意把一个厕所放在屋前。直到调研结束,这名学生都很困惑。他如果不设计室内卫生间,过三五年农民有条件了,这新型农宅就落伍了。如果设计了,当时农村连下水道都没有,只是个占空间的摆设。 “建筑设计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。建筑师不仅仅需要接受技术层面的教育。建筑创作是否有丰富的建筑语言,取决于建筑师本身的文化修养。”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副总裁曹嘉明认为,“千村一面”、“千城一面”的问题,就是建筑设计缺少丰富的设计语言,没能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建筑之中,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应依靠建筑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熏陶。
社会责任 “建筑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背景,更要有人文关怀,好的设计会感动几代人” 在中国,与“千城一面”相对应的,是大量山寨建筑及奇特建筑的不断兴起。阜阳的“国会大厦”、阜宁的“雪梨歌剧院”、苏州的“大秋裤”、渖阳的“大铜钱”、杭州的“比基尼”……这些年涌现出的“建筑创新”,不断成为被市民吐槽的热点。 “建筑创新的三大动力是人的审美疲劳、创作环境的改变和创作者的自我批判。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,不是去模仿建筑大师的作品,而是去感知他们的精神。”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王振军说。 “设计是为人服务的。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,以适宜人居为标准。”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认为,像央视新大楼的设计者雷姆·库哈斯(Rem Koolhaas),北京银河SOHO设计师、第一位普利兹克奖女性获得者扎哈·哈迪德(Zaha Hadid)这样的设计鬼才,是建筑设计师中的前沿前卫。“就像巴黎时装周的设计,不一定适合大众穿出去。” 在庄惟敏看来,目前楼市调控,实际上是给建筑师们一个难得的机会,可以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,完善自己缺少的专业素养。“中国的建筑师在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大浪潮里面,总觉得自己像个被雇佣的打工者,这主要源于设计师本身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。建筑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背景,更要有人文关怀,特别是关爱弱势群体,维护公共利益。其实设计的力量是巨大的。好的设计会感动一代人,甚至是几代人。”
版权与免责声明: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本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@qq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